icon-search
icon-search

手作市場在改變?還是其實改變的是心態?

手作市場在改變?還是其實改變的是心態?

這一趟去了首爾 更明顯的感受到 香氛品牌變得更多

每個區域、商場、景點 都有更多的香氛品牌

有的做得很商業,有的比較走情緒感

有花大錢打造環境與人氣的店面

也有更專注在香味的內涵,但店舖陳設相對平鋪直述的


那這麼多品牌就會帶來一個問題

這麼多人都要踏進這個市場,誰能夠真的存活下來?


所謂存活 不一定是要開很多分店,或獨佔市場的所有需求

而是能在一個讓你維持生活水準,持續性長久的做下去的情況

這個叫做存活

然後才是做得更好 得到更多餘裕 ,讓生活可以過得更理想


老實說 在這麼多品牌逛下來,時不時會讓我覺得有一種

把他的湯換到另一個容器裡,放在不同的品牌店 就這樣來來去去


因此也沒有非誰的味道忘不了的感覺

甚至會在網紅人氣品牌,聞到酒精味很重的產品

或是味道已經變質的聞香瓶


對於喜愛香氛的人來說,真的就是默默的放下 離開

即使在看到不同門市也不會燃起想要再進去一次的念頭


在經營方面

如果你口袋很深 可以砸出氛圍,請到人幫忙介紹 推廣

那麼自然會吃到紅利,水位也會回來的比較快


但若是口袋淺的

在很多推廣的觸手上伸得比較淺:那就要想想

「在那麼多供給上 我要怎麼成為更多人的優選」

畢竟 口袋深的可以跟你耗,耗到你不玩了 就是他的了


但相對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深外也有更深

所以你常看到一些大張旗鼓開業的店面

玩不了多久也掛了


如果是大品牌 還可以靠人氣引流帶來的金流

一步一步的一邊做一邊調整品質

但小品牌呢? 人流本來就少 然後又會流失

是不是就變成曇花一現 稍微滿足了一下開業的夢想

但最後卻被現實打了一個巴掌?


我不認為「只要有開在鬧區 有人流的地方就有金流」

即使是在觀光鬧區(台灣也是),或是高檔地段的商業區

或是較偏向住宅區的店家聚落

都有年初大張旗鼓開業 現在已經人去樓空的情況

同時也有很多一樓看起來已經招租很久的空店面


但也有開在比較偏遠 不容易到達的地方

每次來都看他穩穩地在營運的店

或許他們正是處在「存活」的階段

也或著其實是默默地賺很大


所以 地點好不好 不一定最重要

但是 東西好不好 一定很重要


那麼我說這些的目的是為什麼?

其實老實說 在台灣近期會發現,越來越多商家在頂讓

咖啡店、餐飲店、甜點店

更不乏氛圍很好、人氣不低的店面

我不敢說全部 但有一定的比例是「無法存活」


又 你看手作圈的退坑出清的人 也一直都有

你說當初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態想要進來這個市場?

那為什麼又會無法存活而選擇離開?


難道真的是市場的飽和嗎?

那為什麼就是一直有新品牌可以存活 且能持續經營?

歸因 我仍然是定義在 東西好不好


市場是活的 會一直輪轉跟淘汰

能穩定下來的人 一定會慢慢變多

只是每個人成熟的時長不同

但前提是 你要能成為好東西


要成為能讓別人光用看的 就知道 

你真的比較好 的那種角色


那要怎麼成為那種角色?

事在人為 下次再說吧

但我建議大家都能從這次分享中

感覺到一些不同的心得


謝謝收看



上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